伴随着BoF500时尚权力榜单的发布,Imran Amed与独一无二的Tom Ford面对面畅谈,了解他怎样一手建立预计年收入将超十亿美元的个人零售品牌,以及从中得到的心得。 英国伦敦——“相比之下,从零开始真的太难太难。”关于建立个人品牌,Tom Ford感慨万分。刚从大西洋对岸飞抵伦敦,他气色不错,超级巨星服装设计师的派头半分不减,穿着他标志性的尖翻领深色西服套装,雪白衬衫加蓝色领带,衣领别着金色领针,他面色红润,留着精心修剪的短胡茬。“之前真没想到会这么困难,因为不管从哪个方面看,我都具备了最大的优势。” 
确实,Tom Ford的身家估计超过两亿美元,拥有广泛认可的国际知名度,在Gucci和Yves Saint Laurent任创意总监多年,积累了异常宝贵的经验;但就算是他这样的业界传奇,同样也面临着所有时尚创业者都遇到的挑战——当然,一般的时尚创业者得不到如此雄厚的支持。 毫无疑问,他名声远播,个性犹如磁铁般吸引,但他的企业刚刚起步,没有任何明确的品牌个性或DNA可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石。没有老牌时装屋的成功密码或标志性风格,可在其上重新加以诠释或改造产出每一季时装,没有核心产品能带来可的预见滚滚财源,甚至还没有一家店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达成功,Tom只能从零开始。 在Gucci那些年 “在Gucci你能看到很多我的影子,Yves Saint Laurent也是,但它们也都有已经成形的框架,”Tom说,“在Gucci我有一个竹节把手,把它粘在什么东西上,什么东西就卖得很火。还有马衔扣,不管加在哪里都能卖得动,大家一看就知道是Gucci。红绿条纹饰带也一样。” 所有这些产品,出厂后就被迅速送往世界各地的Gucci店面。“我们总共有180间店铺,所以我们的分销网络非常发达。六个月后,我设计的所有东西就能遍布全球,然后‘轰’的一下,货架都会被抢空!根本用不了多长时间。”他边说边打了个响指来渲染效果。 “那段时间,我的手好像能点石成金。”Tom回忆,“自从我到了Gucci,我们的营业额翻了一倍一倍又一倍。” 他并没有夸大其词。Gucci的急剧逆转和随后数年间的持续增长已成为时装界的不朽传奇。 1990年,Tom初到Gucci,在其女装部门担任成衣设计师。但公司的发展越来越令人担忧。1993年,Gucci在其2.3亿美元的营业额上亏损了2200万美元。品牌创始人的孙子Maurizio Gucci过度签发品牌的经营许可授权,一时间品牌零售几乎涉及所有门类的产品,甚至包括烟灰缸和咖啡杯。债主和员工都追着公司要钱。实际上,Gucci已在破产边缘。 1994年Domenico de Sole升任公司CEO,任命Tom为创意总监,亦得到公司新的大股东、总部位于巴林的投资公司Investcorp力挺。创意大权在握,Tom为品牌注入了一剂威力无比的强心针,他设计的1995秋冬系列女装以迅雷之势突出重围,一种绝对性感、冷艳和迷人的新面貌震动了国际时装界,几乎在一夜之间扭转Gucci的颓势。 截止1999年Gucci估值已超过40亿美元,引起奢侈品业界关注,LVMH集团的Bernard Arnault,Prada集团的Patrizio Bertelli和Pinault Printemps Redoute集团的François Pinault等商业巨擘都向其伸出橄榄枝。Pinault先生虽然在最后关头杀入,如愿报得美人归,赢得了这个巨星品牌和其天才设计师。 紧接着,Tom和De Sole掀起收购狂潮,最终确立了今日Gucci集团的阵容:首先收购Yves Saint Laurent,同时Tom兼任Yves Saint Laurent创意总监,Boucheron(2000年)、Sergio Rossi(2000年)、Balenciaga(2001年)、Bottega Veneta(2001年)以及新兴品牌Alexander McQueen(2000年)和Stella McCartney(2001年)又被集团先后收入囊中。 如果说时装界有超人,那就是Tom Ford。 但超人没能走到最后。2004年秋,他与François Pinault因公司控权纠纷公开不和并最终分道扬镳,一手奠定今日Gucci时装帝国(其母公司几经更名,现名Kering集团,由François Pinault之子François-Henri Pinault掌舵)的Tom Ford突然发现自己没了工作。 “在那之后,我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没什么把握,因为老实说我受到的冲击很大。我感到十分沮丧。”Tom坦言。与此同时,他对媒体表示再无兴趣回归时装界,会将创造力投放到其他领域。 建立Tom Ford International 但此一时,彼一时。近十年之后,现在我正和Tom一起,坐在他十分私密、舒适如巢穴一般的办公室里。这是他位于伦敦Howick Place的Tom Ford International (TFI)总部办公室,每一处都由洋溢着设计师的独特风格。 办公室以深色调装置,但灯火通明,就像一间五星大酒店的顶级酒吧。家具由深色、珍贵的印尼马加撒乌木打造。角落里抬起一座名为“突变的时装模特”的雕塑,出自艺术家组合Jake & Dinos Chapman,在聚光灯下显得颇为骇人。一打打黑色马克笔别无二致,整齐地放进桌上的笔筒里。五斗橱上斜靠着几张夺人眼目的黑白影像,镶在同样别无二致的黑色精巧相框中,回溯着Tom事业和生活中的决定性时刻和对他影响最大的人物。 摆在前方正中央的是他的伴侣Richard Buckley在30岁拍下的照片,两人已携手度过25年光阴;一张是Carine Roitfeld的撩人头像,这位造型师兼编辑曾与Tom在Gucci密切合作多年;一张是《名利场》杂志为Tom和Domenico de Sole(现任TFI主席)所摄合照;还有一张是前跆拳道冠军Samuel de Cubber正面全裸的照片,Tom亲自把这张照片敲定为Yves Saint Laurent的古龙水广告,一时掀起轩然大波。 一小时前Tom刚从洛杉矶飞抵伦敦,他在那里度过了今年前半年。Richard也带着十个月大的儿子Jack回到了他们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达菲的牧场。Tom Ford在伦敦只呆三天,为2014春夏女装发布给模特试衣,审核品牌在伦敦开设的第一间门店,在隆重的伦敦时装周派对后,这间店铺于七月在斯隆街(Sloane Street)悄然开张。 没错,Tom Ford已重返时装界,而且是高调复出。 “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截止2014年初,Tom Ford的年零售营业额将达十亿美元。”他说,“这包括所有产品,眼镜、香水、化妆品、成衣和男女配饰。价值十亿美元、打着Tom Ford标签的产品将以零售方式卖出。” 这是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几乎所有新兴时装品牌都需奋斗数十年才可企及。但还不到十年,Tom就做到了。 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一本书的力量 “我必须打响自己的名号,这一点我从一开始就很清楚。”他说,“离开Gucci以后,我意识到得把自己做过的所有东西真正地归我所有,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一本关于Tom Ford的书。离开Gucci后,有四五个月我都在做这件事。”他继续解释:“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我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十分自豪,我想让大家都知道我做的事。我要把所有这些都放进一本又大又厚的书,书名就叫Tom Ford。’” 2004年该书由Rizzoli出版,封面的单色粗体的Tom Ford二字——据《名利场》的Graydon Carter透露,采用了“印刷体214号字”——该书已经出到第四版,第五版正在付印中。 这种包装风格也延续到接踵而至的其它Tom Ford产品,Tom借此机会与遍布全球的粉丝和整个奢侈品业界产生了更为广泛的接触,在越来越多为博眼球而激烈竞争的时装品牌中,他的名字从未倒下。 “这让我又能重登杂志特稿了,还能在尼曼百货旗下的Bergdorfs商店里举办个人签售。”他解释道。“这让我的名字能一直活跃下去。” 两项品牌授权许可 2005年秋,Tom宣布两项跨国品牌授权许可经营:与Marcolin合作的眼镜系列和与Estée Lauder合作的美妆系列。鉴于时装品牌迈出的的第一步大多都是先在公司内部做昂贵成衣,而这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前期投入;但Tom Ford产品的定价相对亲民,又只与信任的商业伙伴合作,几乎无需Tom投入一分钱现金,只需要投入自己的时间、品味和敏锐触觉。 这等逆行业潮流之举在当时可谓极度异常。但现在想来,这简直是神来之笔。这样的品牌授权能带来已获授权商家高达数百万美元的预算承诺,同时推动产品线的宣传攻势。全球发行的宣传广告均由Tom掌镜监督,进一步提升Tom Ford品牌的可见度,自产品推出的第一天起就接触到更广大的顾客群。 “我意识到,这些品牌授权许可能够把我的品牌推广开来,所以如果我回到时装界,我的名字能更为响亮。”他补充道。 但Tom提醒自己若无早前在Gucci立下的累累功勋,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品牌认可度建立在产品之上,就像logo只有印在产品上才有价值。所以如果我做的系列不被接受,那一切都没有意义。” Tom在Gucci的经历同样让他明白,要站在高处思考问题,为自己的跨国奢侈品牌Tom Ford建立起更为长远清晰的全局观。 “我不怕把规模做大。”他说:“我早已习惯去设计和构建一个世界,因为甚至当我在考虑怎么设计一个香水瓶的时候,我就已经在思考它们要怎样包装、摆上柜台后是什么样子、瓶子放在一起的话会怎样。所以我设计的一切都有连贯的视觉效果,这就是给品牌注入鲜明个性的关键。” 品牌包装的另一关键在于谨慎巧妙地发出指示,让人读懂品牌的信号,同时又不至于太过招摇。比如Tom Ford在其品牌眼镜上设计的logo,就是在镜框正面的边缘各放一个躺倒的英文字母“T”并延伸至镜腿。 “我和负责生产制造和分销眼镜的商业伙伴讨论时,我说‘这就是我们的logo’,他们说‘还得写上Tom Ford才行吧’,我说‘不用了’。就像你能通过那个小箭头认出Persols的眼镜一样,这就是我们发出的暗示,这个暗示出现在我们做的几乎每一副Tom Ford眼镜上。如果你是刚刚开始创业,你很难发现这些首字母暗示符号的妙处。” 据Tom介绍,去年全球卖出超过一百万副Tom Ford眼镜。这相当于在美国卖出了一个白金唱片的销售纪录,但不同于唱片,每副眼镜标价约350美元,那么仅Tom Ford眼镜零售业务就给公司带来约3.5亿美元的收入。 至于Tom Ford的美妆系列,据市场报告,截止2014年六月又一财年结束,公司在超过40个国家的零售业务将有共计超过2.75亿美元营收。 “这和我们的最终目标相比算不上什么。”当问及如何评价其品牌美妆业务未来潜力时,Tom如是回答。“我想看到公司能轻松拿下5亿美元,但这取决于我们未来的发展计划做到多远。我很希望公司能在规模上跻身全球五强。”
[来源:bof] [编辑:深圳市服装行业培训学校] |